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娱乐 >

国韵流芳 启智润心(坚持“两创” 书写史诗·新征程 新辉煌)

时间:2023-05-28 11:26 来源:未知作者:小芳

  《中国国家博物馆儿童历史百科绘本》书影。

  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数字敦煌文化大使“伽瑶”。

  敦煌研究院供图

  “醉翁亭记”积木。

  人民文创供图

  动画短篇集《中国奇谭》之《小满》剧照。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深刻了解传统文化之美,才能更好赓续中华文脉、传承民族精神。如何在儿童美育中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智润心的作用?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本版邀请专家学者,通过深入探讨博物馆传统文化教育、国风动画创作、国潮玩具设计等代表性案例,为儿童美育拥抱传统文化拓展思路、提供借鉴。

  ——编 者

  博物馆公共教育——

  不断丰富社会美育“营养基”

  余晓洁

  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秦汉单元,一个小男孩盯着展柜中的击鼓说唱俑入了迷。这样跨越时空的“凝视”与“对话”,在国博随处可见。在这里,孩子们畅游于知识与美的海洋。他们明亮的眼眸像一部部照相机,快乐地捕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思想之美、建筑之美、器物之美,并将其存储在脑海深处,成为终身可取用的美学财富。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作为社会美育的重要支脉,博物馆美育“营养基”不断丰富。近年,中国博物馆数量快速增长。截至2022年,全国备案博物馆达6565家,居全球前列。去年,全国博物馆举办线下展览3.4万个、教育活动近23万场,接待观众5.78亿人次。同时,博物馆美育“营养基”不断活化。诸多文物典藏以不同方式“活起来”,蕴含其中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审美趣味随之苏醒,陶冶真的心灵,涵养善的胸襟,滋养美的创造。

  寓教于博,分众传播。面对个性化需求日益增长,博物馆界积极探索形式各异的分众化公共教育。例如,国博根据不同观众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在官方APP推出不同版本的“古代中国”基本陈列语音导览。儿童版语音导览精选15件(套)代表性文物,以妈妈和孩子对话的形式展开,引导孩子们立足今天的生活去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青少版语音导览则提炼研学丛书《中学生博物之旅·古代中国》之精华,并将其转化为贴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导览词,让他们可以轻松了解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中国国家博物馆儿童历史百科绘本》(第二辑)则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围绕汉字、艺术、科技、音乐和服饰五大主题,通过300余张手绘作品以及互动小游戏、小实验,让孩子沉浸式感受古代社会生活和中华文明创造。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荟萃之地,故宫博物院近年来也致力于通过不同方式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吸引更多孩子走进故宫、走进历史文化深处。故宫博物院青少网站、少儿音频节目《你好呀!故宫》、《故宫日历(亲子版)》等,皆以富有童趣的形式,展现故宫中的文物、建筑和故事,深受青少年与家长的欢迎。

  大美育人,循爱而行。新时代,从皇家私藏走向大众学堂,博物馆使人类智慧菁华之美为公众所共享。尤其对于特殊群体,越来越多博物馆着力提升无障碍服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更多心田。由上海博物馆专业教育人员与特殊教育一线教师共同编写的《上海博物馆无障碍探索手册》,专为特殊儿童参观博物馆提供指导,鼓励他们在家长或老师的陪伴下,到博物馆进行自主探索。上海博物馆还积极与特殊学校进行馆校合作,将传统文化送进校园,开展触摸青铜器仿制品、学习古籍装订技艺、体验古代印刷技术等活动,让特殊儿童可以无障碍地利用博物馆的公共文化资源,满足其了解历史与艺术、感受美与智慧的需求。博物馆是美的殿堂,博物馆美育是爱的事业,以大美和大爱陶冶性情、润泽心灵,是博物馆公共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双线发力,释放活力。随着中国网民规模突破10亿,博物馆美育不断向线上拓展、向云端延伸、向群众靠近。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将5G、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融入公共教育,在云端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旺盛生命力。借助数字技术,敦煌研究院推出《云游敦煌动画剧》、数字敦煌文化大使“伽瑶”、“数字藏经洞”等,既让古老壁画焕发时代光彩,也让广大青少年在游戏和互动中深入感受敦煌文化之美。顺应“云教育”“智慧化”趋势,河南省5家一级博物馆联合推出“国宝有话说”“讲解员数家珍”等系列音频,带领听众漫步“云上”中原,吸引许多青少年成为博物馆的“铁粉”。

  美育是青少年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营养基”。今日对美的感知,是明日创造美的养料。未来,博物馆应继续创新公共教育内容与方式,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

  (作者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活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国风动画创作——

  经典民间故事的时代表达

  廖向荣

  《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经典动画,是很多人童年回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伴随中国动画产业蓬勃发展,不少作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突出“中国动画学派”特色,同样深受当代青少年观众喜爱。这些以民间故事为蓝本、借鉴民族艺术为表现形式的作品,既在美的创造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审美力,又彰显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为推出更多国风动画精品提供借鉴。

  开掘民间故事宝库,展现中华人文精神。民间故事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宝贵智慧结晶,深蕴着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是开展儿童美育的重要载体。以经典民间故事为蓝本进行动画创作,重在紧扣时代之需,挖掘文化内涵,在赓续文脉中彰显当代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比如,《大鱼海棠》以《庄子·逍遥游》《山海经》《搜神记》等为灵感,结合浪漫想象与当代叙事,诠释“责任、爱与守护”的主题。《白蛇:缘起》在民间传说《白蛇传》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创新讲述许仙与白素贞的前世情缘。这些作品在经典民间故事与当代青少年观众之间架起桥梁,以紧随时代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传递真善美。

  重塑经典艺术形象,注入当代文化活力。经典民间故事中不乏典型艺术形象,这些形象经由绘画、戏曲、影视剧等不同形态的艺术传播,已成为人们的“老朋友”。如何以动画形式使经典形象焕发艺术新生?一批作品在深研民间故事、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塑造出不少具有时代气息的鲜活艺术形象,既展现了中华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也阐释了当代中国人的情感追求和审美趣味,传递出直抵人心的精神力量。例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开篇孙悟空经历重创后萎靡不振、又希望得到他人认可的形象,与观众脑海中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的大圣形象不尽相同。然而,从内心郁闷到“大圣归来”,孙悟空的振作之路使其艺术形象更加立体饱满,让侠义情怀释放强劲张力。在《哪吒之魔童降世》里,哪吒俨然是一个调皮而自信的当代少年。从他身上,既可以看到民间故事原型的影子,又可以感受到独特的真实和可爱。哪吒身上“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热血精神更进一步为形象“赋能”,使其激励当代青少年勇于担当、无畏向前。这些立足传统文化的艺术形象,借由现代动画语言彰显新神韵、传递新价值,充满精神感召力和艺术感染力。

  传承创新艺术手法,凸显东方审美韵味。近年来,大批动画人孜孜不倦地对中国风格进行深入探索,推出一批动画佳作。《中国奇谭》系列中的《小满》即是其一。在工艺上,作品运用民间剪纸艺术表现人物和场景,并借助分层摄影台,搭建起一个具有2.5维空间效果的舞台。在造型上,人物服饰参考传统年画《百子图》,老牛形象源自唐代韩滉《五牛图》,还有不少画面场景都与历代绘画名作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空间营造上,作品借鉴传统中国画卷轴的打开方式,不追求现代化的镜头语言表现。正是这些不同于国外动画的中式表达技巧,让《小满》从内容到形式都洋溢着地道的中国风。动画短片《相思》则巧妙运用比兴手法,并以唐代王维《相思》作为精神内核,通过水墨画风,构建起情思与物境相交融的诗意之景。故事从一颗红豆幻化成一把雨伞开始,徐徐展现江南水乡独有的朦胧景致。毛笔勾勒的线条、低彩度的配色与灵动的二维动画人物,共同组成一帧帧古色古香的画面,体现了现代媒介与传统题材的互融共生。

  丰富的实践证明,传统民间故事是动画创作的源头活水,也是以美育人的重要抓手。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深入挖掘经典民间故事的时代价值并进行创新表达,有助于促生更多优秀动画,滋养更多美好心灵。

更多新闻

上一篇:行业大利好!一笔不小的收入,来了!

下一篇:丽江:旅游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相关新闻